新闻动态

以党员本色迎难攻关 以务实作风力促转化——我院院长助理冯乐军事迹报道

时间:2025-09-09 文本大小 : 【       

我院院长助理冯乐军副研究员作为院内科研核心骨干,主导高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制与示范应用,正积极投身于我院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中试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冯乐军是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一名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设计与相变储能等方面的攻关研究,参与了兆瓦级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示范、兆瓦级模块化分布式冷热电供能技术样机研制与工程应用,主持了千冷吨级相变蓄能中试产线建设、制储一体化产品样机研制与工程应用等工作。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冯乐军同志勤勉敬业、敢于担当,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激情投身科研事业,全力以赴攻克技术难题,不断攀登科技高峰。


01 身处春风化雨之境 胸藏科技强国之志

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毕业后,冯乐军入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院士团队。金红光院士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做顶天立地的科研”,紧跟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多年来,实验室始终秉持这一科研理念,围绕能源高效、清洁、低碳三位一体转化的重大挑战,开展能源有序转化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影响下,冯乐军聚焦油气行业和人工智能用能场景重大需求,深耕一线,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努力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贡献科研力量。

冯乐军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参与东莞试验基地建设

在金红光院士、郑丹星教授、史琳教授、张娜研究员、隋军研究员、刘启斌研究员等多位分布式能源领域专家指导下,历经4年时间,冯乐军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我国首部多能源驱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效标准制定工作,从多能源系统边界范围界定到评价模型建立,历经数次的推倒重来,建立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纳入的系统评价体系,该项标准的制定,为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青年骨干,冯乐军深扎“粤港澳”大湾区和油田一线用能场景,开展分布式能源和相变储能技术攻关。针对数据中心用冷场景需求,首次突破高效复合相变蓄冷材料制备工艺,攻克了模块化制储冷一体机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内首台套MW级高效相变蓄冷产品样机研制与示范验证。针对原油注采输等用能场景,开展了油田多能互补低碳能源系统方案编制工作,完成了国内首台套多能互补制储热一体产品样机研制与示范验证。


02 躬身实干 砥砺前行

博士毕业后,冯乐军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变,投身到技术产业落地的工作中。入职研究所第一项任务就参与到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MW级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热电联供示范建设,面对新的领域和挑战,冯乐军铆足干劲,耐心钻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主动承担起了系统方案设计以及联调联试等多方面的工作,为自身的成长积累了实战经验。

冯乐军参与中试验证平台建设现场

在金红光院士和隋军研究员指导下,冯乐军参与了模块化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中,聚焦关键节点,精细落实,经历了项目选址、项目报批、可研方案编制、样机研制、联调联试等落地全过程,通过模块化、精细化设计,原创性研制了MW级模块化冷热电储样机,并完成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分布式能源系统示范验证工作。

相变蓄冷技术攻关是冯乐军博士毕业后接触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团队的新方向,冯乐军迅速投入到材料研发中去,克服疫情困难,积极多方探讨交流,熬夜加班完成实验平台建设。从机理揭示、制备工艺、表征测试等多个方面,冯乐军迎难而上,顺利渡过各项考验,完成了材料批量化制备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放大验证工作,并主持建设千冷吨级中试验证平台,为后续该技术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3 用脚步丈量科研之路 用成果回应时代之问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冯乐军始终牢记科技报国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2021年,冯乐军积极参与研究所东莞试验基地建设,面对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难题,冯乐军主动沉下心、扑下身,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产业痛点,精准对接需求。白天在实验室调试设备、优化算法,晚上奔赴工厂测试样机、收集数据,成为他的工作常态。历时4年的研发,团队研制的制储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数据中心和油田等场景。“科研不是写在论文里的数字游戏,而是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冯乐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冯乐军参加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

面对科研路上的重重挑战,冯乐军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立足国家需求,深耕专业领域,推动多项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一线,为科技创新注入青春力量。作为导师,他言传身教、悉心育人,引导一批批青年学子树立科学理想,走好科研之路。